客語文獻簡介
啟蒙淺學
本書1879年由巴色傳道會出版羅馬字本,1880年出版漢字本,是供客家子弟讀書識理的啟蒙教材,內容介紹基礎自然科學知識,以及各種物種、風俗、習慣、觀念等,相當於一本簡明的百科全書,共238篇。本書口語程度高,反映當時的新界客家方言口語。羅馬字本採用Lepsius系統,漢字版完全比照拼音版本之文字順序,因此漢字版本之每行文字長度不一。
使徒行傳
本文獻為巴色會出版的《客語新約聖經》(THE NEW TESTAMENT IN THE COLLOQUIAL OF THE HAKKA DIALECT) 第五篇《使徒行傳》,為1892年出版的修訂第二版,書中使用巴色會慣用之Lepsius羅馬拼音系統,內容為使徒行傳1至28章。第五篇《使徒行傳》之漢字版,1883年版本,內容為使徒行傳的1至28章。請注意:《使徒行傳》漢字版與羅馬字版無法完全逐字對應。
結過洗禮約問答書
本文獻為巴色會出版品,1884年出版,內容為漢字與羅馬拼音(Lepsius系統)對照的宗教問答集,共17頁,原與《聖經書節擇要》合刊(光緒十年新刻,香港和盛印字館活版)。
聖經書節擇要
本書為巴色會 (The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) 出版的客話文獻。1884年出版,內容為漢字與羅馬拼音(Lepsius系統)對照的客語聖經節錄,共四卷103頁,原與《結過洗禮約問答書》合刊(光緒十年新刻,香港和盛印字館活版)。
醫界客話讀本
1931年由梅縣德濟醫院所編,內容為客語記載之一般醫事記錄與古代名醫故事。全書以客語漢字寫成,無羅馬字本。
客家社會生活對話上(漢客)
本書是著作《客法大辭典》的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法國籍Charles Rey(雷卻利;或譯賴嘉祿)神父在廣東汕頭地區傳教時所著的一本客語生活會話集,1937年於汕頭出版。全書共719頁,每段對話皆有法文釋義、客語漢字及客語羅馬字拼音,客語漢字共98,451字,書中主題深入有趣,充分反映當代客家口語及當地社會文化風情。本書之客語羅馬拼音與《客法大辭典》相同,但音系略有不同。
客家社會生活對話下(漢客)
本書是著作《客法大辭典》的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法國籍Charles Rey(雷卻利;或譯賴嘉祿)神父在廣東汕頭地區傳教時所著的一本客語生活會話集,1937年於汕頭出版。全書共719頁,每段對話皆有法文釋義、客語漢字及客語羅馬字拼音,客語漢字共98,451字,書中主題深入有趣,充分反映當代客家口語及當地社會文化風情。本書之客語羅馬拼音與《客法大辭典》相同,但音系略有不同。
臺灣桃園客家方言
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楊時逢於1957年所著,刊於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二十二》。本書材料是作者在民國四十二年秋在桃園縣楊梅鎮調查,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蒐集來的。發音人是廖火土先生及陳光秋先生,他們說的都是純粹的台灣桃園一帶的客家方言;廖君是海陸話代表人,陳君是四縣話代表人。內容包括所蒐集來的民間故事及風俗等共計二十五段故事,另有一段介紹婚嫁的風俗。
臺灣美濃客家方言
1971年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楊時逢研究員所著,原載於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二本第三分 (慶祝王世杰先生八十歲論文集)》。據文中所言,本文所記錄的客家話是作者於民國55年春親自至高雄縣美濃鎮田調採集而來的,發音人為溫顯榮先生。
臺中縣民間文學集(客)
胡萬川總編輯,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2~2003年出版。以鄉鎮為單位,不同語言、不同類別為結集出版的原則,透過各鄉鎮村里幹事,運用全面普查的方式,客觀地採集各類民間文學資料,再加以分類記錄、整理、出版。記錄整理的方式以原語(漢字閩南語、漢字客語、羅馬拼音泰雅語)記錄與國語譯解二者並存,不更改講述內容與情節,對於難解之音、字、義則於文後加以註明。本網站客語部分包括《石岡鄉客語歌謠》兩冊、《東勢鎮客語歌謠》三冊和《東勢鎮客語故事集》七冊。
桃園縣民間文學集(客)
胡萬川總編輯,桃園縣立文化中心、文化局1999~2007年出版。以鄉鎮為單位,不同語言、不同類別為結集出版的原則。由當地義工和文史工作者運用全面普查的方式,客觀的采集各類民間文學資料,再加以分類記錄、整理、出版。記錄整理的方式以原語(漢字閩南語、漢字客語)記錄與國語譯解二者並存,並不更改講述內容與情節,對於難解之音、字、義則於文後加以註明。本網站客語部分包括《龍潭鄉客語歌謠》、《楊梅鎮客語歌謠》五冊、《新屋鄉客語歌謠謎諺》、《新屋鄉客語故事》、《楊梅鎮客語故事》、《楊梅鎮客語諺語謎語》、《觀音鄉客語歌謠》兩冊、《平鎮市客語歌謠》、《中壢市客語歌謠》三冊及《龍潭鄉廖德添客語專輯》兩冊。
客英大辭典
本書初版由長老教會牧師D. MacIver 編撰,於1905 年出版,原名An English-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Vernacular of the Hakka People in the Canton Province。根據序言,本辭典係根據一本部分漢英(實即客英)、部分漢德(實即客德)的辭典手稿編成,該辭典手稿即瑞士巴色傳道會(The Basel Missionary Society)韓山明牧師 (Rev. T. Hamberg) 及黎力基牧師 (Rev. R. Lechler) 的手稿,韓山明牧師於西元1847年到香港傳道時即開始編撰,1854年韓山明過世後,由黎力基接手編成,在客家地區的傳教士當中廣用五十餘年。序言中也指出,巴色會傳教士的手稿是客語通行區域西南邊的方言,而D. MacIver經過修訂的辭典則屬於東北邊區域:梅縣、興寧、平遠、蕉嶺、五華、大埔一帶。 本書於1926年出版第二版。根據增訂版編者M. C. Mackenzie的序言,《客英大辭典》發行十年後,Mackenzie應英國長老教會之請著手修訂,費時十年始完成修訂,於1926年出版,書名改為A Chinese-English Dictionary: Hakka-Dialect as Spoken in Kwang-Tung Province。1905年與1926年兩個版本的辭典均在客籍人士、MacIver的學生彭景高先生的協助下完成,本辭典收詞廣泛,舉凡天文地理、動植物、農事、風土、人情均收錄,也廣收市井小民的俚俗用語,甚至包括許多有音無字的詞條。 本網站使用M. C. Mackenzie重新修訂校正、1926年發行之二版,全書辭典部份共計1142頁。本網站除典藏該辭典影像外,亦將其輸入以建構客語資料庫,並提供線上檢索系統。
客法大辭典
本辭典是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的法國籍傳教士Charles Rey(雷卻利;或譯賴嘉祿)神父於1901年在廣東出版的,後來迭經修訂改易,於1926年才有了現今通行版的風貌。Charles Rey神父1889年抵達中國後,先是在嘉應州(Kayinchu,今梅州Meizhou)傳教,學習嘉應州客語,並且視嘉應州客語為當地標準口音,1916年以後改於陸豐(Lufeng)地區傳教,故本辭典或包括了嘉應州客語以外的發音。 本辭典的特色為收字多,並參雜了許多教會用語在內,諺語、成語的數目也很龐大,頗能作為研究早期客語的工具。書前附有幾頁的語音、聲調、語法以及簡單的構詞介紹,得以掌握當時當地梅縣客語的音系與語法梗概。書後並附有索引及中國特有的時制、度量衡、親屬稱謂等圖表,也是特色之一。辭典部份共1412頁,本網站除典藏該辭典影像外,亦將其輸入以建構客語資料庫,並提供線上檢索系統。
各文獻著作權聲明:
《台中縣民間文學集》各冊,版權屬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所有。
《桃園縣民間文學集》各冊,版權屬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所有。